每位父母,潛意識裡多少總有這樣的補償心理:小時候自己吃過的苦,不希望下一代再吃;小時候自己沒得到的東西,希望子女能得到。而自己的挫敗錯失經驗,也絕不希望子女重蹈、重嘗這時發乎自然的親情與愛心,誰不希望下一代比自己更強、更幸福快樂呢?

然而這分可貴的深愛,如果不加以理智的控制,很容易變成溺愛和錯愛,可能反而會害得孩子一生毫無成就,甚至變成社會的害蟲。這時候父母就是怎麼後悔也來不及了。

一個戰勝貧窮而獲得成功的人,往往只記得貧窮的可憎與可悲,而忘了貧窮正是激發他走上成功的激素。如果不是窮,也許他不會奮發圖強,為改善生活而拼死拼活地努力,那也就沒有成功的機會了。所以,不讓孩子吃苦,雖然是一種很美的愛,但對孩子來說:e不知苦滋味u未嘗不是一種損失啊。

本來甘和苦是相對的,只有吃過苦的人才知道甘的美好與可貴。一個從小要什麼就有什麼的孩子,他只知道能得到所要的東西,是理所當然的,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般地感動、興奮和快樂,即使給他再多,我們何嘗能感覺出他在實現我們的願望?

孩子雖然是我們的骨肉,是我們的繼起生命,但他們也是完整、獨立的個體,他們有權利嘗試、體驗人世間的酸甜苦辣,更有權利按自己的能力與性向謀求發展。硬要一個智力不夠高,或性向不適合做學問的孩子上補習班,準備大學聯考,那不是虐待孩子嗎?也許你認為沒念大學是終生的大遺憾,但你的孩子有他自己的人生與機運,不念大學也照樣可以做出一番成功的事業呀!小時候沒錢學鋼琴而引以為憾的媽媽,所生的女兒也許沒有音樂細胞,但有繪畫的天才,你可以強迫她不學畫而學鋼琴嗎?

孩子不是我們的化身,也不是們的複製品,想要在孩子身上尋求補償的父母,是不是應該特別留意,不要寵壞了孩子,也不要錯愛了孩子喔!

另外還有一種補償心理很值得父母提防,就是拿物質和溺愛補償自己照顧孩子的不周。現在的年輕父母,很多雙雙出外工作,幼小的孩子不得不託別人看管,做父母的總覺得對不起孩子,心裡的歉疚沒辦法用言語充分表達,自然想到用具體的物質和溺愛來表達。因此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什麼,有時候不聽話不規矩,也不忍心糾正他,尤其想到一天之中沒有多少時間和孩子相處,更橫不下心罵他了。而更糟的是孩子識破你的這個弱點以後,他會伺機向你提出無理的要求或撒野、任性,父母稍一疏忽馬上就會(上當)。幾次上當成了慣性要挽回教育上的偏失就不簡單了。因此越是忙碌的父母,越應該時時警惕、時時提防別讓感情戰勝理智喲!(轉錄)

資料來源:

http://web.hyes.tyc.edu.tw/class95/UploadDocument/..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pring75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